以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_改革发展_小九直播下载安装-官网
以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发表时间:2024-01-25 来源:改革发展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着眼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科学回答“世界向何处去、人类怎么办”这一时代之问而提出的中国方案。习指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背景和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刻把握人类文明发展演进的基本规律,为人类文明整体进步和持久繁荣发展提供了思想动力,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

  人类始终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相遇相知中向前发展。中华文明以及世界其他文明的发展演进历史都揭示这样一个规律:人类文明的形成发展和繁荣进步离不开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过程就是这一人类文明演进规律的有力例证。在距今约6500年及稍晚的时候,中国的粟作农耕技术陆续向南传播到东南亚,水稻种植技术传播到太平洋的西南地区,农耕技术与丝织品生产技术传播到朝鲜半岛、日本列岛、西亚和欧洲。原产于西亚的小麦、黄牛、绵羊和冶金术在距今约5000—4500年传入我国西北地区,西亚冶金术与我国中原地区的冶炼技术结合后,形成了陶范法的铸造工艺,发展为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铸造技术;夏商周文明的青铜器铸造技术向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传播,催生了东北亚地区的青铜时代。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一直贯穿中华文明形成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华文明5000多年发展史充分证明,无论是物种、技术,还是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进步的。

  在长期与其他文明进行交流互鉴的过程中,中华文明形成了丰富的多元文明对话的思想观念。尊重差异性是文明对话的起点,也是文明能够交流的前提。中国古人早就认识到不同文明的差异性,主张承认并客观对待差异性。出自《孟子·滕文公上》的“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一语,道出事物千差万别乃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出千差万别的事物各有其存在的情由,启示我们要科学理性对待事物之间的差别、文明之间的差异。《国语·郑语》中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意思是说多元共生才能创新、封闭单一必然僵化,如果万事万物都是清一色的,那事物发展、文明进步也就停止了。

  在承认并包容差异性、多样性基础上,中华文明主张兼收并蓄,汲取其他文明的有益因素,通过学习消化达到融合创新,推动文明发展进步。《礼记·中庸》中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强调每一个个体、群体都有自己的特点,反对将单一的价值原则强加于不同的个体、民族或国家。“并育”“并行”不仅指不同事物之间的共存,而且指向万物之间相互促进、一起发展的平等互惠状态。《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意思是指一个人在学习中,如果不接触外部环境,就会见识短浅。在文明发展上,一种文明若不与其他文明交流,也会陷入狭隘封闭状态,丧失进步的动力。可见,从理性对待文明差异,到与其他文明共生共存,再到与其他文明交流实现一起发展,中华文明对于处理不同文明间关系形成了丰富而系统的认识。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刻把握人类文明演进发展的基本规律,对中华文明中的多元文化对话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主张充分认识和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通过文明互学互鉴、交流交融推动人类文明进步,通过汲取不同文明的有益因素为人类发展提供智慧启示,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在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中找到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最广泛凝聚各国共建美好世界的共识。不同文明平等相待、交流互鉴,才能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根基。如果封闭自己或者企图以“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改造同化其他文明,就会给自己、给人类文明发展带来灾难。各国虽然历史、文化、制度各异,但都应该彼此平等相待、互尊互鉴、相互学习,摒弃一切傲慢和偏见。唯有如此,各国才能一起发展、共享繁荣。

  面对一直在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经营销售的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会化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育学生的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逐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大家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化的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化的经济成为中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精准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逐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身个人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体系、传统产业与新兴起的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导航
电话
二维码
咨询